大健康行业依然是一片蓝海,其中还存在很多机会,消费互联和产业互联交接的领域,巨头的入场更是让这个行业充满了遐想。
先简单地看一组数据:
- 2019年天猫双11全球狂欢节成交额最终定格在2684亿元,再度刷新纪录;
- swisse、汤臣倍健、博士伦、燕之屋、小仙炖等医药保健品牌先后跻身天猫双11成交额亿元俱乐部;
- 京东健康医药部分的双11成交额为日均的16倍;
- 美团点评双11医学美容同比增长275%,消费医疗同步增长839%。
从动脉网搜集的部分数据可以看出,今天双十一健康商品和医疗服务的在线销售额较之以往不断攀高,特别是健康服务类项目的火爆,似乎在预示着健康类电商的趋势正由以往标准化的医药保健品,转向为看似非标的健康服务类。
或许,这个趋势会成为大健康行业的另一个增长和爆发点。
除了这个启发点外,大健康行业将继续何去何从呢?
这次我们就从产业现状和巨头玩家的业务布局中看能否找到一些端倪。
大健康行业的现状
健康产业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健康产业仍处于创业阶段。
在发达国家,比重超过15%,而我国健康产业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5%,发展空间巨大。目前我国的健康产业以平均每年近17%的增长速度快速增长,预计到2020年,可达到10万亿元的市场规模。
然而,行业目前较为分散,CR5仅有34%,市场仍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拿美国为例进行对比,美国的大健康产业各细分方向的发展都比较均衡,而我国目前95%都是医疗服务和医疗药品。此外,我国在健康管理服务方面几乎还没有成型的商业模式发展起来,而美国的健康管理服务+长期护理服务已经占比20%了。
这种差距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经济好了,才有强烈的诉求,想要活得更健康。
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大健康产业在我国还是一片蓝海。巨头纷纷入场,一方面促进了健康认知教育,另一方面也在切切实实地解决用户的健康需求。
在探索的过程中,头部玩家都是怎么布局的呢?
管中窥豹,或许能给后入者一些启示。
巨头玩家们的现状
还是先看一组数据和概要:
- 中国互联网医疗第一股平安好医生(01833.HK)的2019年中期财报显示其上半年总收入人民币22.7亿元,同比增长102.4%。净亏损为人民币2.74亿元,较2018年上半年的净亏损人民币4.44亿元减亏38.4%。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